安徽农垦集团



龙亢农场: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龙亢农场: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布日期:2012-12-11 浏览次数:1976

连日来,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农业科研人员对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进行田间调查。今年,农场农业科研中心联合省农科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种植小麦新品种100多个,种植亲本材料1000多份、育种后代材料5万多份。同时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小麦试验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区试等一批科技项目。这些尖端科研项目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撑。

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龙亢农场正是按照这个总要求,通过科企联姻、垦地共建、自主创新一系列工作,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集成了一大批现代农业科研成果,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0069月,省农垦集团、省农科院联合在龙亢农场成立了皖北科技创新中心;20099月,在省农垦集团和蚌埠市共建了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几年来,龙亢农场充分运用农科院的科技队伍、科研能力和农垦的组织化、规模化等优势,以及蚌埠市、怀远县两级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大力整合资源,全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提升了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规划3000亩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核心区正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是目前安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省农科院在此建成了标准化旱地作物科研基地,该院9个专业研究所的58名副研以上科技人员常年在此开展农业科研工作。

龙亢农场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加强科企共建和产学研合作,在品种繁育、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开展的小麦、水(旱)稻、大豆、玉米新品种联合研发工作,每年承担着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每年试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各种新材料3万多个,每年四大作物育种组合量达到7000多个,筛选有苗头的新品系300多个,新育成的新品种(系)展示230多个,目前已有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省区试,1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省预试,有5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1个农作物品种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农场航天育种已选育出2种变异品系,每年农场引进、试种、推广的新品种达26个。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开发了绿旱1旱稻品种,2007年以来,已累计推广到黄淮海地区500多万亩耕地,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0亿多元。

农场在多年的农业科研实践基础上,制定了《沿淮地区(龙亢)旱地小麦亩产600公斤、70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龙亢农场小麦高产攻关实施方案》,规定了600公斤、700公斤小麦栽培的产量构成、生育指标、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田管等技术措施。每年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培训的人员都在1000人次以上,接待了全国12个省的各地市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园区参观、考察、交流,以此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龙亢农场利用阳光工程和自筹资金,每年面向农场职工和周边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观摩会20余场次,培训了3000余人次,把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快捷地传播到周边农村。为推动周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场主推了三项农业新技术。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了省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形成了农场及周边区域施肥配方,并配合良种良法等统一农技管理措施,这项技术可使每亩农田节本增效70多元;二是推广土地深松技术,引导农场职工及周边农民开展深松整地作业,逐步调整农场及周边区域小麦种植耕作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广农机、农业专业化服务。每逢午收夏种、秋收秋种,农场都及时组织农机服务队奔赴周边农村开展农机耕作服务,农场农业科技在区域得到了普及应用,促进了周边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带动提升了农场周边60万亩耕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当前,龙亢农场正以贯彻党的十八大为契机,深入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农业科研合作,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以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把农场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峰)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汇瑞胶业 汇瑞胶业 汇瑞胶业 朗顿机床